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设,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撬动了之前北京单中心结构,这块“大饼”,给它撬开了,开了一个很好的头,但一定不会是结束——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中规院)是这次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编制的参与单位之一,尤其是在打破行政区划,与北三县(即河北省廊坊市的三河市、大厂回族自治县和香河县)统一规划方面,做了很多尝试和探索。
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王凯看来,这次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规划,不仅撬动了北京之前单中心结构这块“大饼”,减轻了中心城区的压力,而且对于未来中国其他大城市以及一些跨行政区域的统一规划,都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同时,针对部分城市提出建设城市副中心,王凯提醒说,应警惕简单模仿,一窝蜂地规划建设副中心。他说,每个城市有每个城市的特点,也面临不同的问题,是否适合规划城市副中心,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能生搬硬套,再现以往各地都学北京建设环路的悲剧。
撬动了北京这块“大饼”
中国新闻周刊:这几天,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草案正在公告,征求市民意见。你认为,这个规划对北京城市未来的发展有何意义?
王凯:从北京城市发展史上来讲,副中心的规划是一个很重大的事件,因为它对整个北京城有了一个结构性的调整。为什么这么讲?大家都知道,上世纪50年代梁思成、陈占祥先生曾提过一个“梁陈方案”,就是把中央行政中心放到西面。他们当时的出发点,就是希望把老城完整地保护起来,所有的新建设在西面,新旧之间没有太大的矛盾。但是这个方案没有被采纳。从50年代到现在,北京城一直是单中心发展,结果就是所有问题都集中在一个地区里面。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北京时提出,北京要疏解非首都功能,进行结构性的调整。去年中央批复的北京总体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建设城市副中心。对北京这样一个特大型城市来说,这是结构上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从以往的单中心变成双中心。可以说,这也是一个重大的调整,结果让人期待。
中国新闻周刊:现在从单中心变成了双中心,未来有没有可能变成多中心?
王凯:从城市发展的角度来说,任何规划都不会是终极方案。现在,很多规划界的学者都认为,特大型城市的发展都会走向多中心。因为,人不论是工作还是生活,能够接受的距离,其实都是有极限的,不可能无限延伸。
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设,一方面肯定会起到减轻主城区压力,带动整个北京东部地区,乃至北京和河北地区协同发展的作用;另一方面,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撬动了之前北京单中心结构这块“大饼”,给它撬开了,开了一个很好的头,但一定不会是结束。比如,现在北京新机场的建设,肯定会带来大量的就业岗位和相应的服务设施,也会成为一个一定规模的聚集点。
中国新闻周刊:我们注意到,这次规划草案的名称里特别注明街区层面,这是出于什么考虑?
王凯:过去我们的规划总是眼睛盯着城市大结构,几个中心、多少个大型设施,忽视了一个问题,就是我刚刚谈到的,人的生活和工作可以接受的范围其实是有限的。所以这次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过程中就把这点特别提出来,就是不希望这155平方公里是一张“大饼”,而是由若干个产城融合的组团构成,组团由一个个完整的街区组成。
在街区里面,是一个路网比较密的、可以步行抵达的一个空间范围,工作、生活都能在街区内实现。规划草案专门强调街区层面,就是要把这个规划细化到街区的深度,深入到我们老百姓生活可以感知的一个范围,希望从一个更人性化的角度去编制规划。
打造“可步行的城市”
中国新闻周刊:这次规划草案应该是全国第一个城市副中心的规划。从规划角度来说,它的编制过程与之前其他城市规划有什么不同吗?或者说城市副中心的规划有什么特别之处?
王凯:副中心这个概念,是从城市功能的角度提出来的,并不是说副中心的规划会与其他城市的规划不一样,技术上不存在不同,它的核心或者说关键是把主城区过多的职能疏解出去,这是问题的关键。但需要强调的是,这次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规划,从规划理论和实践上还是探索了很多新东西,这是很有意义的。
比如说,过去很多年我们做规划,都是以经济发展为导向,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推动经济增长,怎么建设工业园、开发区,然后才考虑公共服务设施、生态环境。这次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规划,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生态优先。在规划副中心的产业布局、建设用地之前,先要确定一个蓝绿空间的比例,把维护好生态环境作为一个底线,这是一个理念上的重大调整。
再比如,在街区层面的规划中,这次主要采用小街区、密路网的设计,而不是过去常见的大广场、宽马路。路网密度比较高,是宜居城市一个很重要的前提。目前,很多国家都在倡导“可步行的城市”,就是在几百米围合的街区范围里,有若干条道路,有些是小街小巷。因为,很多公共服务设施设在大马路边上,是没法发挥作用的。比如,去趟超市、换乘个公交车,都要过一条上百米的大马路,甚至要过天桥、地下通道,就很不方便,而密路网恰恰可以提高这些公共服务设施的便捷性。
中国新闻周刊:小街区、密路网的规划理念,在刚刚公布的雄安新区规划纲要中也有很明确的体现。这会是今后城市规划的一个转变方向吗?
王凯:应该讲,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理念转变。改革开放40年,我们国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济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但另一方面也积累了不少问题。比如在城市规划方面,过去主要是把它作为生产的一个配套,很大程度上就是为经济增长服务,忽视了城市人居环境的建设。
在这种指导思想下,规划对城市生活方方面面的考虑过于粗放,不精细。我们可以看到林立的高楼大厦,但是看不到完善的配套设施;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超大尺度的大卖场,但是看不到街头绿地;我们可以看到像蜘蛛网一样复杂的立交桥,但是看不到家门口的人行道。这些反差很强烈的现象,我们时常都能碰到。
2015年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改变这种状况,要把城市作为一个宜居的地方,要以人民为中心编制规划。小街区、密路网的概念,正是在这个背景下逐渐被大家所接受的。
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
中国新闻周刊: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规划,北三县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这次规划草案提出,两地要统一规划。这种跨行政区域的规划编制是如何推进的?
王凯:北三县是河北省的一块飞地,夹在北京与天津之间。应该说,多年来它和北京的发展是不协同的。按照城乡规划法,城市政府只负责本行政辖区内的规划编制,不能去管人家的事。所以,北京与北三县的规划都是各编各的,产生了不少的问题。
这次之所以两地能够统一规划,是因为2014年中央明确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在这个背景下,双方的规划多次对接,多次沟通。我们中规院还负责编制了通州和北三县的协同规划方案。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
但北三县与北京城市副中心毕竟分属两个行政区,在很多具体事项上,包括交通、绿化、水资源保护等方面,协调的难度还是不小。最典型的就是潮白河两岸,前段时间我们专门去考察过,通州这一侧,生态环境保护还是挺好的,绿化带也很宽;但另一侧高楼林立,很多离河道非常近,部分地区贴边率高达80%以上,密密麻麻,像一个铁桶围在北京周边。
中国新闻周刊:那么,在这次规划中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呢?
王凯:最重要的还是要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在区域尺度上统筹协商解决。比如,这次城市副中心和北三县建立了统一的管控规则,遏制贴边发展和无序蔓延。根据规划,双方在潮白河两岸的建设,都必须后退,降低贴边率,一些已经批出去的项目如果不符合规划要收回,不能再建设。
这并不是说不让北三县发展,而是因为守住一河两岸的生态,不仅对北京有益,北三县同样受益。那么如何解决北三县的发展?这个问题讨论过很多次,就是通过转移,把北京的部分产业转移过去,带动当地发展,把北三县的公共服务设施搞上去,包括交通、教育、医疗等,缩小两边的差距。
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除了疏解北京中心城区的压力,另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要起到带动北三县,乃至于整个北京东部地区发展的作用。
中国新闻周刊:此次北京城市副中心与北三县统一规划,对今后其他跨行政区域——比如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会不会有所帮助?
王凯:肯定会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北京城市副中心与北三县统一规划,本身就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一个很有力的体现,而京津冀协同发展对其他地区,比如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包括武汉周边地区、成渝地区等都会有影响。
但规划的编制只是规划工作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下一步规划的落实。规划不是为了编,规划是为了用,为了管理。就目前的情况看,北京城市副中心与北三县落实规划的、后续的管理体制的建立还在探索之中,仍有不小的差距。
“搞城市规划,就应该是私人订制”
中国新闻周刊:除了北京之外,目前不少城市也提出要建设城市副中心。副中心的建设似乎正在成为城市规划的一种趋势?
王凯:副中心的建设当然有它的益处,就像我刚才谈到的,能够撬动我们原来单一中心“摊大饼”的发展模式,但是我也担心一些城市简单模仿,一窝蜂搞城市副中心。
副中心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要基于城市原来的基础条件。但有些城市,比如说武汉,历史上就因长江、汉水的分割,形成了三镇,某种程度上已经是三个中心。其实,在这个基础之上,做一些功能的完善,交通设施的联通就可以了,没必要再去弄一个新的副中心,意义不大。再比如,重庆是一个典型的山城,有很多山,再加上嘉陵江、长江对城市做了自然的切割,已经是一个片区化、多中心的结构,再规划副中心,也没有什么意义。
所以,我认为副中心的建设,一定要防止为副中心而副中心。因为每个城市就和我们人一样,各有各的禀赋特点,不能仅看人口数,北京的1000万人与重庆的1000万人,情况肯定就不一样。
中国新闻周刊:那么,到底哪些城市适合规划城市副中心呢?
王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全国城市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第一条就是要尊重城市的发展规律。我个人对此的理解,第一要尊重自然,尊重山水格局,第二要尊重人文,每个城市的历史不一样,文化也不一样,第三要合理布局,或者叫适度规模。这些都是我们规划工作需要坚持的原则。所以,哪些城市适合建城市副中心,要考虑各个城市的特点,因城而异。
我常开玩笑说,我们搞城市规划工作,就应该是“私人订制”,不能批量生产,更不能生搬硬套。举个极端的例子,你说丽江这样一个旅游城市的规划,和抚顺这样一个工业城市的规划,能弄成一样吗?所以,我们在副中心建设这个问题上,一定要警惕简单模仿。
绿讯网(绿色经济资讯网)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绿讯网(绿色经济资讯网))” 的作品,均来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与以下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总网电话: 13241999108(加微信请注明具体事宜)电话:13241999108 邮箱:1776908900@qq.com 如未与绿讯网(绿色经济资讯网)本部进行有效沟通的事宜,本网将视同为未曾提前联系,并不能给予答复、解决。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