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探寻新质生产力之唐山:以“绿”为纲 向“新”发展 金隅奔跑在高 2024北京龙促会二月二龙抬头第十届传承会成功举办 为膝盖防护而生,拓必得开展护膝安全关爱行动 尔滨火了,也带火了粗粮粥,餐饮行业下一个风口来了! 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暨北京铁道兵文化联谊会换届大会在京举 平安普惠江苏分公司:积极践行绿色公益 携手保护美丽东盐河 北新建材:创新服务 援助涿州重灾户温暖过冬 元启未来:探索元宇宙和人工智能新范式分论坛”在合肥举办 2023年度“全国企业数字经济最佳实践案例”在合肥发布 2023太湖图影马拉松赛事启动 相约12000名选手将于10月29日伴湖开 首届中国医美产业之都高峰论坛暨博览会在海口举行 “行道守真”盛郁龙第二期莒县书法公益大讲堂完美收官 “滇京一家亲·迪庆好产品”北京推介会主推“绿色食品牌” 南宁国泰押运公司:加强安全教育培训 全力筑牢运营安全根基 中国质量协会正式启动“新时代质量效益提升行动” “云菌飘香·2023滇菜北京推介会”成功举办 滇菜美食集体亮相 新疆理工学院“访惠聚”工作队:牢记殷殷嘱托,全力推进乡村振兴 皖闽牵手齐发力 商会唱响双城记合肥市漳州商会成立大会顺利举行 大国工匠、全国劳模调研茂名乡村振兴 助力生态农业高质量发展 共享体育发展新机遇 2023宁波体育产业招商推介会在京成功举办

首页 > 旅游

CCG在发布出入境游报告 助推新时代“来华旅游”高质量发展

时间:2019-10-27 12:32:22 来源: 责任编辑:绿宝

  2019年10月23日,全球化智库(CCG)联合创始人、副主任兼秘书长苗绿于西安“2019世界文化旅游大会峰会”上发布《从出入境旅游看中国全球化发展》系列报告之四《推动新时代“来华旅游”高质量开放发展》。报告指出,中国在出境旅游方面发展迅速,但在入境游客的吸引力上还有待提升,外国人来华旅游发展相对缓慢。报告表示,我国国际游客逆差年增长近千万,服务贸易逆差现达两千多亿美元,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旅游服务贸易逆差国。此外,报告借鉴国际经验提出,可以从签证便利化和行业创新发展两个方面着手提升来华旅游吸引力。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推动中国国际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报告提出建议我国政府研究制定“来华旅游2025”全面发展规划,统筹各方力量提升来华旅游吸引力,并具体提出七项政策建议,旨在更好地促进来华旅游发展,展现更真实的中国新时代风貌,并将中国全球化发展的成果与世界各国分享。

  本次峰会由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西安市人民政府、携程集团主办,CCG为本次大会特邀合作单位。大会邀请了陕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方光华,西安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明远,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常务副秘书长李宝春,世界旅游及与旅行业理事会大中华区总监郝霄虹,哥伦比亚共和国驻华大使馆大使路易斯·迭戈·蒙萨尔韦,加纳驻华大使爱德华.博阿滕,匈牙利科技创新部副部长迈哈里.巴拉尼,印度尼西亚旅游部国际市场营销部助理副部长文森修斯· 杰马度,携程集团联合创始人、执行董事局主席梁建章等1000多位国内外官产学研精英集聚一堂,共同探索入境旅游和目的地景区的营销新策略,旨在以发展新时代全球旅游为使命,推动东西方文化思想的进一步融合。

  国际旅游对于国家和区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对国家的外汇收入,就业及创业情况,国家国际印象和文化发展、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等都有着深刻的推动作用。根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UNWTO)数据,2018 年全球国际游客到达数量达到 14亿人次,同比增长 5.4%。国际旅游服务贸易(含交通)出口额达到 1.7万亿美元,同比增长4.4%,跑赢全球GDP 增速3.6%,是仅次于化工和石油行业的世界第三大出口行业。同时据UNWTO数据显示,亚太地区和非洲地区国际游客到达数量增长最快。

  在此背景下,于本次峰会的“发展入境旅游的契机和挑战”主题论坛上,苗绿博士发布了《推动新时代“来华旅游”高质量开放发展》报告。本报告由全球化智库(CCG)与携程旅行网(Ctrip)联合发布。报告分析了国际旅游动态,探索了中国国际旅游发展,并通过开展调查研究,探究了来华旅游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就如何进一步提升来华旅游吸引力、推动中国国际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针对性的意见与建议。

  出境游快速发展,国人脚步走得更远,但入境游发展空间还较大

  报告指出,十八大以来,我国出国游占出境游比例发展迅速,从2012年到2018年,内地居民出国游人数占同期出境游人数的比例从34%增长至51%,走出国门代替港澳台游成为出境游的主要特征。报告进一步解释,出国游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持续开放创新的政策和科技、经济及全球化等全方面的整体发展。此外,我国外交部门一直致力于持续提升中国护照的“含金量”。而自2018 年国家移民管理局成立以来,相继出台的诸多便利化政策,包括中国公民入境通关不超过30分钟、电子证件自助通关和出入境证件全国通办等等,也极大地提升了人们出行的便利度和享受全球化发展成果的获得感。

  另外,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8年我国入境游客数量为 1.41亿人次,同比增长 1%;外国游客入境数量为 3054万人次,占入境游客总量的22%,同比增长 5%,较2017年有所提升。但当前入境外国游客增速低于多项区域平均指标,也低于邻国日本、泰国的增速。2018年日本、泰国接待国际游客分别为3119万人次和3828万人次,增速分别为9%和8%。我国入境游发展还有待提升。

  国际游客逆差年增长近千万,中国成为全球最大旅游服务贸易逆差国

  根据课题组定义规则计算,2018年我国入境游客数量较出境游客数量差额达5245万人次,2018年国际游客逆差较2017年增长22% 。

  报告指出,产生巨大的国际游客逆差主要反映了两个问题,其一是我国入境游客的统计包含了外国人和港澳台同胞,而出境游客的目的地统计也包含了外国与港澳台地区,这使得出入境口径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二,国际游客逆差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旅游服务贸易逆差。数据上,我国服务贸易逆差现已达到2392亿美元,是全球最大的旅游服务贸易逆差国。

  对此,报告指出,形成旅游贸易逆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我国出国旅游人数基数大,且从数据上来看仍然处于快速增长的趋势,也包括我国游客的购物能力较强,特别是在具有免税政策的区域购物,如奢侈品、生活用品、母婴用品和其他旅游购物等,还包括来华旅游发展相对缓慢等问题。

  2019年初,文化和旅游部发布2018年旅游统计数据,外国人在华花费为731亿美元,同比增长5.1%。但即使如此,也无法消减旅游贸易逆差的局面。如果旅游贸易逆差继续扩大,我国在货物贸易方面的顺差将被逐渐抵消。UNWTO研究指出,2018年中国以2770亿美元继续成为全球国际旅游最大的消费国,该数据是美国游客在国际旅游方面消费额的近两倍(1440亿美元)。

  报告显示,如果我国的服务贸易逆差持续扩大,我国在货物贸易方面的顺差将会被逐渐抵消。此外,近年来美国对美中贸易的逆差一直表示不满。但美国在美中贸易计算中忽略了服务贸易,中美之间较大的服务贸易逆差为美国的金融服务、技术服务、大量的就业岗位等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82%受访国际人士来华后对中国的印象完全改观,电子支付获赞许但仍需提升对外国游客便利性

  报告中,课题组在国内和国外分别开展了针对外国游客来华旅游的问卷调研,并对部分游客进行了深入访谈后通过分析表示,有82%的受访者在来华体验之后都产生了巨大的改观,包括对中国文化、中国美食和中国城市和地区的城市化建设的肯定,也有对于西藏、新疆等地区发展成效的认可。同时对科技创新在中国的发展也让来华外国游客发出了赞许。

  报告指出,来华旅游发展遇到的新问题是,部分受访者表示电子支付的普及给其在华旅游带来了不便,例如很多小地方的商店或者摊位已经无法找零。事实上,大部分受访者对于中国电子支付的发展赞不绝口,也愿意尝试,但针对外国游客临时使用电子支付仍存在一些挑战。一方面我国电子支付只依托微信、支付宝、银联等支付平台,但这些平台外国游客并不常用;另一方面中国电子支付普遍需要内地银行办理的银行卡进行操作,对于仅是来旅游的外国游客来说并不划算也不方便,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尝试的意愿。调查中了解到,目前滴滴打车可以使用外币卡进行手机支付,在受访者中具有不错的口碑。

  此外,报告显示,外国游客对来中国旅游的担忧主要在于距离远、费用高、语言问题、食品安全和空气污染等方面。另一方面,外国游客在来中国旅行遇到的主要问题包括签证申请、语言交流、网络使用和基础设施配套等。受访者也表示,周围人及传播媒体对旅游经历的评价和宣传都会影响到一个国家旅游口碑的塑造,而旅游口碑深深地影响者游客对目的地的选择。

  加强签证便利化和发展行业创新将能进一步提升来华旅游吸引力

  课题组提出,签证便利化、行业创新等方面的发展政策可以提升来华旅游吸引力。

  一方面,签证政策的开放创新是促进国家深入参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举措。报告指出,发达经济体普遍对签证便利化的措施采取互惠政策,这一点优于新兴经济体,也是我国可以借鉴的一点。签证便利化可以体现在免签、电子签证申领系统和通过区域合作发展加强跨国旅游联动这三个方面上。 首先,免签计划的实施可以对出入境游客的时间消耗进行大幅度缩短,也可以增加实施国的旅游吸引力,但当前我国还未形成范围广泛的免签体系。

  其次,在无纸化办公趋势下兴起的电子签证发展火热,完善的电子签证系统不仅可以简化外国公民申请入境的过程,缩短申请时间,还可以使签发国省去大量人力成本,推进旅游业的发展和人才与资本的流动。

  此外,跨区域旅游业发展合作也为签证便利化的措施发展提供新思路。加强跨国旅游联动成为各国吸引外来游客的重要方式。课题组通过分析如欧盟申根签证的申根区的跨境旅游联动,以智利与阿根廷则面向中国公民推出“阿智”单一签证为主要例子的跨境旅游联动的区域新探索,给中国如何借鉴别国旅游业发展提供经验。

  在行业创新发展方面,报告从旅游产品供给多元化、增加人文交互项目以及发展文化旅游三个方面分享代表性国家和地区发展国际旅游的经验,为中国国际旅游发展提供借鉴。具体提出,用创新内容来促进旅游产品供给多元化,打造品牌从而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及地方特色以及以变革方式增加体验性更强的人文互动。

  7项建议助力 “来华旅游2025”全面发展

  报告指出,无论是国际游客赤字,还是旅游服务贸易逆差,归根结底都是因为中国人更多更快地走出去,并且在去了解世界的同时,将中国全球化发展的成果与世界各国分享。但值得注意的是,隐藏在国际游客赤字和旅游服务贸易逆差背后的,是外国人对于中国的了解程度增速缓慢。为了更好地促进来华旅游发展,展现更真实的中国新时代风貌,减少语言文化差异带来的误会,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中国更好地融入全球,建议我国政府研究制定“来华旅游2025”全面发展规划,统筹各方力量提升来华旅游吸引力,让全世界人民都能够更加便利地来中国旅游,领略中国风光,体验中国文化,了解中国故事。建议就促进来华旅游发展建立中央领导小组,由分管文化旅游的国家领导人担任组长,各有关部委主要负责人为组员,统筹建立来华旅游发展规划与落实机制,争取到2025年实现来华旅游管理与服务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外国游客数量增长50%。

  1. 创新签证体系,建立签证政策评估体系与电子签证申领平台

  报告建议,在签证申请中心现有的平台基础上,依托更加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技术等,建立中国完整的电子签证在线申领平台。引导外国人全流程在线办理来华签证,实现 在线填写、资料上传、网上缴费和签证领取的现代化签证申请流程,减少海外人工成本,提升管理水平,营造良好的国际声誉。报告还建议由有关部门统筹建立国家签证政策评估体系,通过对与各个国家的合作情况、人口流动情况、违法犯罪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估,建立国家签证发展战略,结合外交机制,推动签证便利化发展。 此外,报告建议根据国家的发展需要创新签证类别,如设立大湾区人才自由通关政策;依托已获得144 小时过境免签政策的厦门、青岛、武汉、成都、昆明等城市,根据区域特点进一步扩大政策覆盖范围,形成如同京津冀和江浙沪区域的过境免签区域联动机制;倡导并推动类似“APEC商务旅行卡”功能的“丝路旅行卡”;增加家庭旅游签等细化的签证类型以及根据经济需要,补充短期工作签、工作打工签等签证类别等。

  2. 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旅游跨境联动合作

  报告建议应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旅游跨境联动合作,具体包括鼓励深化省市一级中外旅游结对合作;充分利用现有过境免签政策,打造“类单一签证”并对于陆路接壤跨境旅游区域优化交通整合等。

  3. 创新旅游内涵,打造具有中国文化与地方特色的旅游品牌

  报告建议创新旅游内涵,打造具有中国文化与地方特色的旅游品牌,具体包括鼓励创新,支持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资源开发,丰富旅游产品供给;设计体验性旅游项目,激发当地居民参与热情,实现人文交互以及深挖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创立标志性节庆,打造中国旅游品牌。

  4. 加大旅游宣传,用更加市场化、本地化的方式吸引游客到来

  报告建议,政府层面应重点加强中国签证政策的宣传工作,打造中国入境便利化发展的国际形象,吸引更多国际游客来中国旅游。旅游企业常年根植并贡献于旅游业的发展,对于入境游游客的把握更加准确,其专业化的旅游宣传团队,能用国际化的语言介绍中国的风土人情并以专业化的营销思路进行海外推广,可以提高旅游宣传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此外,欧美国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其传统媒体已经成为非常成熟的宣传渠道,包括电视、·都具有良好的宣传效应。此外,还可以进一步使用社交媒体,邀请不同区域不同领域的国际知名人士或关键意见领袖(KeyOpinion Leader,KOL)来华旅游,通过其名人效应,吸引更多国际游客的关注。

  5. 提升社会融入,优化外国游客在中国的社会体验

  报告建议,进一步协同创新,深化改革,从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和实施方案上逐一解决,将中国发展的成果展示出来,有效提升外国游客来华旅游的真实体验。

  6. 加强市场监管,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制定标准

  报告建议,统筹协调社会各个层面,建立与旅游相关的不同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常态化的协调机制,推动建立诚信制度,加强市场监督管理,严肃查处不法行为,提高旅游管理水平,维护市场公平,实现旅游业健康、有序发展的保障。

  7. 促进人才供给,培养和吸引国际旅游专业人才创新发展

  报告建议,解决旅游人才,特别是专业化、国际化旅游专业人才短缺的问题,一方面社会和高等院校需要更好地发展需求,培养更多有旅游管理专业背景且外语能力突出的国际化旅游人才,另一方面可以吸引更多的国际人才参与,如海归人才、外籍人才等。

绿讯网(绿色经济资讯网)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绿讯网(绿色经济资讯网))” 的作品,均来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与以下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总网电话: 13241999108(加微信请注明具体事宜)电话:13241999108 邮箱:1776908900@qq.com 如未与绿讯网(绿色经济资讯网)本部进行有效沟通的事宜,本网将视同为未曾提前联系,并不能给予答复、解决。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法律声明 征文启事 诚聘通讯员 合作推介 网站地图

电话:13683231415(微信) E-mail:1776908900@qq.com

Copyright 绿讯网(绿色经济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 邮政编码:100089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391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