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第二届大湾区优秀社会责任企业颁奖典礼在广州举办 莒县小店司法所:积极打造新时代“枫桥经验”小店品牌 九州民间中医药文化交流专委会、九州国医馆在京揭牌 择“中”而立:“汉字之美”文化研讨活动在奥地利维也纳举办 盂县北下庄乡老石神村深耕乡村文化 助力和美乡村建设 紫生高科:核、毒全防护一体面罩成功研制 金隅寻“新”系列之地产: 依托产业链优势 按需创造绿色舒适“好 “凤凰酿酒”唐山酒业驻盂县办事处:让您在家门口就能喝到放心酒 金隅寻“新”系列之陕西: 实现科研与产业“双向奔赴 ” 为西北经 探寻新质生产力之唐山:以“绿”为纲 向“新”发展 金隅奔跑在高 2024北京龙促会二月二龙抬头第十届传承会成功举办 为膝盖防护而生,拓必得开展护膝安全关爱行动 尔滨火了,也带火了粗粮粥,餐饮行业下一个风口来了! 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暨北京铁道兵文化联谊会换届大会在京举 平安普惠江苏分公司:积极践行绿色公益 携手保护美丽东盐河 北新建材:创新服务 援助涿州重灾户温暖过冬 元启未来:探索元宇宙和人工智能新范式分论坛”在合肥举办 2023年度“全国企业数字经济最佳实践案例”在合肥发布 2023太湖图影马拉松赛事启动 相约12000名选手将于10月29日伴湖开 首届中国医美产业之都高峰论坛暨博览会在海口举行

首页 > 绿点播报

云栖小镇会展中心设计师马迪:城市公共建筑资源该如何发挥最大的公共价值?

时间:2018-08-12 21:45:15 来源: 责任编辑:admin

  马迪在2018钛媒体科技生活节

  这几年,每到10月份,都会有几万人突然出现在杭州,然后到一个叫云栖小镇的地方参加云栖大会。

  钛媒体曾报道过,在云栖会展中心建成之前,2013年阿里云开发者大会(云栖大会前身)举办时,云计算产业园连个像样的房子都没有。施工广场上,将近4000人,来的人拉着行李箱,端着盒饭,广场旁边常年空着的楼和房间都成了布展、开会的地方。

  那会儿有人质疑“谁会来转塘这个地方开会?”王坚答道,“此会非彼会,参会者不是因会而来,而是为爱创新、想创业而来。”

  在2018钛媒体T-EDGE 科技生活节上,浙江大学规划院副总建筑师、靠近设计主持建筑师马迪分享了云栖小镇会展中心的设计经历。

  马迪认为“创新绝对不是为了不一样而不一样,而是应该换一个视角去看那些被所谓的经验已经证明了的习以为常的事情,把隐藏其中的不合理变成合理,这才是最大的创新。”

  因此,马迪放弃了“凹造型”,做了一个最简单不过的“方盒子”,但是通过将整个“方盒子”抬离地面,让整座建筑呈现出开放性、自由性、平等性,让人愿意靠近它,并发生有趣的故事。

  会展中心一期建成后,马迪又主导了会展中心二期的建筑设计。他采用了完全不同的思路,设计了一个“看不见的建筑”,并引发了一个深层次的思考:城市公共建筑资源该如何发挥最大的公共价值?

以下为马迪主题为《

建筑有限,想象无限

  我不知道别的建筑师怎么理解建筑设计这个事,至少我觉得,我设计的并不是房子,而是每个人的生活。

  我觉得房子是一个物理的存在,是固定不变的,但是房子里发生的事情,确实和人的行为有关,永远无法确定。

  你把房子设计的再漂亮、再吸引眼球,也会跟一个时尚的商品一样会过时的,但里面发生的事永远无法确定。

  我觉得这个就是建筑赋予生活的想象力,而这个也是建筑设计里面最迷人的地方。当然我并不是说造型、审美、美感不重要,只是我觉得这应该是每一个建筑师的基本功。现在有些人喜欢把造型、审美作为一个衡量建筑好坏的标准,这其实是有问题的,最多只是一个辅助手段,是为了实现更大的建筑价值。

  云栖小镇最迷人的地方不是它的科技,我觉得科技这个东西是会过时的,我觉得它最迷人的地方其实是它的想象力,我觉得想像力才是所有的未来、科技、变化最原始的出发点。

这个小镇最迷人的地方就是能够接受想象力、拥抱想象力,而我所要做的就是要让这里的建筑能够承载这份想象力,甚至可以激发更多的想象力。

  不像会展中心的会展中心

  大家可能听说过,这里每年都会举办云栖大会,可能很少有人知道,这个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科技盛会以前都是在户外举行的。不是因为阿里巴巴缺钱,而是因为王坚博士是一个对大会放在哪里召开特别较真的人,他坚定地认为一个场所可以决定一个会开成什么样子。

以往的云栖大会都在户外举行

  以往的云栖大会都在户外举行

  所以,他跑遍杭州所有的会展中心,最后做了一个出乎意料的决定,他说宁可把大会放在户外召开,所以就看到前面那张照片。

云栖小镇会展中心

  云栖小镇会展中心

  直到2015年,我们设计了云栖小镇会展中心一期。当时有近20个竞选方案,每个方案造型都非常炫酷,最后王坚博士选了我们的方案,一个看似有些无趣的“方盒子”,然后大家大跌眼镜,他们觉得小镇最重要的建筑怎么会这么没有创意?

确实我们现在都在提创新,但从建筑设计角度来说,我的理解是创新它绝对不是为了不一样而不一样,而是应该换一个视角去看那些被所谓的经验已经证明了的习以为常的事情,把隐藏其中的不合理变成合理,这才是最大的创新。

  我们再回到会展中心,其实它的本质是城市公共文化生活的载体,但是我们会发现全国各地的会展中心最后都会呈现为一个很封闭的庞然大物,都希望通过一种很张扬的形体显示一座城市的雄心。但是反过来从人的视角你会发现,它其实是拒人千里之外的,人们根本不愿意靠近它,这与城市公共文化生活载体的本质是相违背的。

  所以,我们就在想,是不是还要遵循这样一种经验、这样一种习惯?我们是不是可以换过来从人的视角去考虑这个设计?

  这就是我们最后做的设计,我们第一决定就是放弃所谓的凹造型,做了一个最简单不过的方盒子。但是我们做了一个非常大胆的决定,就是把它彻底开放。我们把整个方盒子抬离了地面,让它看着很轻盈,让人愿意靠近它。

  同时,我们在底层留出了尽可能多的开放空间,把场地全部都还给市民,还给小镇。然后,你会发现这个空间其实非常受欢迎。

“我们在底层留出了尽可能多的开放空间,把场地全部都还给市民,还给小镇”

  “我们在底层留出了尽可能多的开放空间,把场地全部都还给市民,还给小镇”

  第一,它非常大,在里面可以做很多事情。

  第二,人们可以在这里面遮阳避雨,同时又可以跟新鲜的空气无缝融合,我们希望这里能够成为小镇所有人都可以平等到达的场所。

会展中心一层

  会展中心一层

  然后,我们就在里面设计了很多漂浮的玻璃盒子,还有很多可以被植入各种功能的、可以被推来推去的移动小木屋,还有大量的休闲座椅。甚至我们还用一个楼梯间的墙面把它设计成了一个攀岩墙,每天都会有很多人在这儿摩拳擦掌,想一显身手。

  但这些其实都是跟会展中心没有关系的,都是会展中心功能以外的一些功能,被我们放了进去,这在其他会展中心里是没有实现过的。

云栖小镇会展中心走廊

  云栖小镇会展中心走廊

  这个照片其实是一个走廊,在以往的建筑里面,可能走廊是一个很枯燥的交通空间,但是在这里你会发现它是一个人们愿意停留、交往的地方,我们希望更多人在这里相遇。

  右边这张照片其实非常有意思,它是当时云栖大会开会的时候,当时省长、市长包括马云,他们都在这里来开会,我们给他们准备了贵宾室,结果他们走到走廊上面就停下来了,在这儿开了一个小会,我觉得这其实是一件特别有意思的。

  因为整座建筑的开放性、自由性、平等性,所以这里每天都会吸引大量的人来这里,比如说散步、夜跑、嬉戏,甚至举办很多一些自发的公演活动,比如演唱会。

  另外你会发现这个建筑很大的不同,它整个会展中心是没有围墙的,也没有大台阶,甚至没有主路口。以往会展中心所刻意营造的那种仪式感,在这里全部被消除掉,人们都是在不知不觉中从室外进入到了室内,室内、室外的切换系统完全是自然的转换,非常自由。

  我们以往建筑里面的隔绝室外室内那道很封闭的边界,在这里反而变成了一个场所,可以发生各种有趣的活动。比如有女团在这里跳舞,包括在这里拍照片的时候,其实他们一半是在建筑内部,一半是在建筑外部的。这个情况我们可能在其他建筑内是看不到的。

  进入到室内以后,我们发现其实整个场所没有了以往那种宏伟的大厅那种气势,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自由的曲线、清新的空气、四季变幻的光影。我们希望所有使用这个建筑的人,不会觉得有压力,不会感到负担。因为我觉得一个建筑如果能够让人放松下来,能够愉悦起来,能够感到一种放松、愉悦的时候,那这个人他的智慧、想象力才会被无限的激发出来。

  所以,再回过头来看这个建筑,其实它就是这么一个方盒子,也没有什么复杂的造型,也没有什么很玄乎、很晦涩难懂的理念,就是因为它的自由、平等、开放、包容,所以它最后是获得了王坚博士的认可。

  不像建筑的建筑

  两年之后,因为云栖大会规模的扩大,所以在这个建筑对面又要建一座更大的、3倍于一期建筑新的会展中心。当所有人都期待一个更加雄伟的标志性建筑的时候,结果我们最后做了是一个看不见的建筑,是一个消失的建筑。

  如果说一期是一个不像会展中心的会展中心,那么二期我会把它称为一个不像建筑的建筑。

  当时其实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很多人要求重做,要求推翻,但是我们其实在这个背后是有一个很深层次的、已经超越会展中心的,是关于整个城市公共建筑资源的设计模式的再思考。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即便我们国内现在最繁忙的会展中心,它的利用率只有40%。也就是一年中有200多天是属于闲置状态的,大部分会展中心它的闲置率更高,利用率还不足10%。

举一个数据,我们国内每一个城市都有会展中心,而且每个会展中心背后都是大量城市资源的支撑,比如说土地资源、能源资源、建设资源,

  像这样类似的情况,其实在许多城市公共建筑中都存在,所以我们在想一个问题,会展中心为什么它必须就是一个会展中心?它是不是可以跟其他的一些公共建筑,通过某种方式的复合叠加,可以共用一个身体,相互不会影响,又能和谐共生,所以我们就有了这样的一个设计。

  首先我们把整个建筑尽可能的平摊,尽可能的下埋,把6.6万平方米的建筑体量,最后压缩到只有6.6米高,让它尽量呈现出一种平易近人的姿态。

  然后,我们在建筑周边设计了大量的舒缓的草坡跟地面相连,希望整个建筑的屋顶看起来像是一个地面广场自然的延续。如果说一期我们是把建筑抬起来,把底层的空间还给市民,那么我们二期就是把原来被建筑占据的整个场地全部都还给了市民,而且是一种更加有趣的立体公园的姿态。所以,因为这个建筑,这个小镇终于有了第一座城市的公园。

“整个建筑的屋顶看起来像是一个地面广场自然的延续。”

  “整个建筑的屋顶看起来像是一个地面广场自然的延续。”

  人们可以通过这个舒缓的草坡,很轻松的跑到屋顶上去,但是就是因为这么一个简单的草坡,成为人们愿意停留的地方,还有小孩在这里玩耍,到了傍晚有大量市民,三三两两的到屋顶上游玩。在夜幕降临的时候,也会有小情侣站在草坡上,对着窗户看室内发生的一些有趣的事情。

  然后面对这个巨大的屋顶公园,我们又开脑洞,我们觉得为什么不把它想像成一个小孩子的乐高玩具的模板?在上面可以做更多有趣设施,所以我们又在上面加入两片五人制足球场,一条760米长的跑道。

跑道

  悬空跑道

  而且我们发现这条跑道有一段完全悬空出去的,是一条真正意义上的空中跑道,这个建筑也因为这个跑道变成了一个网红建筑。它变成网红建筑时,可能很多人还不知道它是一个会展中心,这个跑道还有上下坡、分叉路,还有相伴左右的步行道。

更多的可能性

  更多的功能

  另外,我们还设置了很多其它功能,比如儿童游玩的沙坑,有一个眺望台,还有社区的小农场,里面现在真的种了跟多蔬菜、水果,而且没有人去采摘,只是带着小孩来观察,还有很多休憩的小木屋,还有屋顶的剧场,还有可以玩轮滑的平台,有跳房子的小格子。

  所以,当时施工单位拿到图纸时,他们都惊呆了,他们从来没有造过这样的房子,所以他每造一样东西都会来问我,说马老师,你到底确不确定要这样做,你现在改还来得及,现在取消还来得及,然后我每次都是给他很坚定的回复,我说一定要做。

  但是,其实现在回想起来,当时我是那个心里最没有底的人,因为我不知道这样做到底对不对,没有什么可借鉴的其它建筑、案例。

  有一天我特别感动,当这个建筑突然有一天围墙上缺了一个口子,我发现很多市民会偷偷跑到屋顶去游玩、跑步、散步,去各种拍照。包括小孩在跳这个小格子,其实这个时候还没有造完,他就已经上来玩了。

  这和我们以前人们碰到工地时,那种避而远之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所以我特别感动。那天晚上,我也睡的特别香。

  这是我们后来建成以后随时可以看到的场景,从清晨到傍晚,各种各样的跑步人群,然后还有到了晚上以后,会有很多市民在这儿散步,有骑轮车的小孩,在屋顶剧场上,晚上会亮起星星点点的地灯,有家人带着小孩跳小格子,还有小孩在这儿玩沙子,有放飞纸飞机的小孩,还有一些玩滑板、小轮车的人。

  因为有了这样一个建筑、平台,它给人们很多的想象力,在这儿会举办一些社区活动,比如舞蹈、跑,包括云栖小镇第一个足球赛,然后还有王坚博士完全不一样的2050大会,包括我们这里有小镇嘉年华,在屋顶剧场会举办一场音乐会。

  其实我们草皮下还预留了很多插件,将来只要有更加有趣的新鲜想法,人们就可以把这个草皮翻开,把新的想法加上去、植入上去,所以给他很多的想象力。

  现在大家都在说万物互联,但是我发现其实更多的互联都是技术层面的互联,我们现在是一个社交媒体无限发达的时代,但是我们突然发现人和人相遇的机会反而越来越少。

  所以,我们希望这样一个很有吸引力的设计,能鼓励大家走出家门,走出办公室,到这里来相遇,当不同背景、不同文化、不同专业的人在这里相遇时,可能他们的一个短暂的交流,就会产生一个很有意思的化学反应。

  我们进入建筑室内以后,不再是一个很单纯、枯燥、低利润率的纯粹展厅,我们在设计时就加入了很多运动设施,而且这些运动设施可以快速切换。比如说有三片篮球场,还有14片羽毛球场,还有乒乓球桌,这些东西都给做出来了,每天都是人满为患、供不应求,包括还会有一些专业的篮球比赛。

我想说的是我们这个设计其实并没有完成,我们只是提供了一个平台,我觉得这个建筑真正的设计师是小镇所有的居民、工作者,他们在这儿所有的活动,都在丰满着这个设计,他们所有的想象力都在使这个设计更加精彩。我希望我们设计的建筑不会成为人们想象力的瓶颈。

最后,

  所以,这就是我今天想讲的题目,也是靠近设计团队正在做的事情,建筑有限,想像无限,谢谢大家!

绿讯网(绿色经济资讯网)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绿讯网(绿色经济资讯网))” 的作品,均来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与以下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总网电话: 13241999108(加微信请注明具体事宜)电话:13241999108 邮箱:1776908900@qq.com 如未与绿讯网(绿色经济资讯网)本部进行有效沟通的事宜,本网将视同为未曾提前联系,并不能给予答复、解决。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法律声明 征文启事 诚聘通讯员 合作推介 网站地图

电话:13683231415(微信) E-mail:1776908900@qq.com

Copyright 绿讯网(绿色经济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 邮政编码:100089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39153号-1